12月25日下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2013年学术季活动“圆桌论坛•第四回”在工业设计学院一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年度话题:机遇与发展”,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调查报告课题组承担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我校撰写的《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展开深入探讨,就报告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在探索、争鸣与交锋中,切中艺术学理论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害,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未来的良性发展勾画方向。 此次论坛的学术主持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冬教授担任,出席论坛的校外嘉宾有: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徐子方教授,南京大学康尔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宏教授;我校嘉宾有:谢建明(南京艺术学院)、黄惇(艺术学研究所)、管建华(音乐学研究所)、李立新(科研处)、庄曜(研究生处)、庄元(传媒学院)、刘承华(人文学院)、樊波(美术学院)、顾丞峰(美术学院)、李彤(美术学院)、王晨(文化产业学院)、董峰(人文学院)、刘晔(人文学院)、范晓峰(音乐学院)、陈捷(影视学院)、詹和平(设计学院)、许薇(舞蹈学院)、邓芳芳(人文学院)、朱士璜(教务处)、张从渡(教务处)等,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教师夏燕靖、邢莉、翁再红、张婷婷、王谦、李安源、赵笺,以及艺术学研究所、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等校内其他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主题发言部分,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夏燕靖教授就年度报告的写作要点,向嘉宾和到会师生做了汇报,他介绍说:报告内容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艺术学理论学科各层次学位授予点及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状况”中,以精确的数据,摸清了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的情况。其中,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69个,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名义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有50余所,有5所院校设立艺术史论本科专业,40余所院校以艺术管理或文化产业名目设立本科专业,以拓展专业方向。第二部分“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设置状况分析”,总结了2013年度本科专业设置的两大特点:一是各个相关院校十分看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配套建设,希望完成从本科到硕士至博士学位点的整体建设,以推进学科全面发展,带动学科建设,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从目前申请本科专业的院校来看,还主要是偏向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史论或设计史论这几类专业领域。第三部分“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针对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不同意见,提出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环节,而且是重要的学科生长链条,适度促进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发展,可以使本科学生从艺术跨学科研究中获得较为实用的知识,以服务于艺术和其他社会实践,也能够为该学科业已形成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储备、输送更加对口的优秀人才,从而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衔接起来,达到相对的平衡。第四部分“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着重分析了研究生培养状况,与本科专业教育相比,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且相对成熟,但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来看,现阶段依然存在着杂乱现象,许多院校并未按照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美学、艺术管理或艺术跨学科研究等初步拟定的二级学科名目来规划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由于规范的缺失造成诸多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直接影响到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因此,针对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明确培养方向和学科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探讨已迫在眉睫,必须明确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方向,深化改革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合理选配师资,才能避免研究生教育的种种问题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翻版出现。第五部分“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目前论文选题的窘境,大量的门类艺术理论研究课题仍然作为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选题,稍好一点的是,研究视角有所转变,但这一点在门类学科的艺术史论研究中已多有体现,仍未构成选题上的实质性突破,更难有选题指向性的创建。第六部分为“学术研究面临方向或探讨进路模糊的问题”,根据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统计,则不难发现综合类的人文社科类杂志对于艺术学理论类的科研论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艺术学理论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本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艺术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学者自觉地以美学、文艺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域对艺术进行观照,拓宽了研究的路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反思,方法的突破是否能够代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全部?第七部分为“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艺术学理论与哲学门类同为一级学科的美学,以及文学门类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文艺学之间形成复杂的学科关系,2013年度学术成果呈现出一大特点,在艺术学理论领域,即便是美学以及文艺学对于艺术的研究成果也会将其归类到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来,而在美学领域,即便是艺术学理论以及文艺学的研究成果也会把它归类到美学研究成果中去。这种复杂的生态状况,已经给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第八部分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契机与挑战”,从“厘清学理认识给学科的发展契机”、“社会需求带来的发展契机”、“艺术学科‘空白’问题探究带来的发展契机”、“学科博弈带来的发展契机”等四个方面,探讨艺术学理论学科今后发展的空间与方向。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价值与发展前景,不必急于用今天的显性成果去证明什么,关键在于夯实学科基础,厘清学科内涵,完善学科建设,并最终以丰硕的成果来证明学科价值。展望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必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课题组成员王谦副教授就报告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了发言,他说:这次报告的写作过程是一次全面了解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现状的机会,因此必须依赖于准确而真实的数据调研,报告的写作工作最先就从数据的调研开始。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的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数据及资料的采集工作,研究院办公室黄从威、史洋两位老师负责汇总统计工作,艺术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秋兰、邵进具体负责数据层层筛选及初步分析工作。数据采集、外出调研及资料搜集工作完成后,由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分头撰写。期间,报告主持人刘伟冬教授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提出报告大纲和撰写思路。夏燕靖、翁再红、张婷婷、赵笺与我本人都为撰写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定稿后刘伟冬教授又对报告进行了整体修改,并阐发了对于学科发展的观点,充实与完善报告的写作内容。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借助美学、或者利用美学方法,借助门类艺术、或者利用门类艺术方法来研究艺术理论的文章大量的存在,这样的状况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的确是有利的,说明艺术学理论研究已有多种方法和角度。但换一种角度思考,对于一个年轻,尚不成熟的学科而言,这样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过多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反而会弱化自身的学科价值。但是考虑到艺术学理论学科各个可能方向的发展空间,课题组更多从“艺术一般”的指向出发,甄选研究论文。报告写作的另一困境是,各高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显得极为杂乱,这种状况与各个高校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的差异、艺术学理论学科形成及整合过程、以及师资队伍的来源有很大关系。若将数据进一步梳理和分析,还会发现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集中于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三个方向,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徐子方指出,艺术学理论的本科设置,迫在眉睫,如果一个一级学科没有本科的支撑,会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硕士和博士的生源质量,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十分尴尬,缺乏艺术学理论科班出身的师资。当然,还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设置本科专业点必须慎重,不能无序膨胀,造成发展混乱,这样更不利于学科的持续发展。 研究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管建华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概念就是综合性的,以“琴棋书画”的方式存在,艺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近代以来,中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或照搬西方艺术理论,无论是否妥帖合用,都以西方艺术理论为价值标准,牵强规范或生硬比附固有传统艺术,使中国的艺术就范于西方的解释系统,形成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分门别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艺术的传统生态已经被人为地破坏。在工业化技术分工状态下,艺术学院的教育也是专门的技艺教育,而不是综合的艺术培养,要设置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就应该建立与中国艺术存在方式相符合的教育方式,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否则就无法真正起到学科建设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必须扪心自问,究竟是建设中国的艺术学理论,还是建设西方的艺术学理论? 人文学院刘承华教授认为,年度报告沿着“梳理、设问、分析、展望”的脉络展开写作,数据扎实,论证充分,是艺术学科领域先前未曾做过的工作,特别值得肯定。刘承华教授并指出:艺术学理论如果不设置本科专业,如同“缺一条腿”。大学教育应该是人才培养,绝非技能培养,艺术学理论专业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只功利性地仅考虑就业问题。大学文科都要有文史哲专业,这是体现一所学校文科水准的标志性专业。如果仅仅考虑就业问题,文史哲专业同样困难。关于艺术学理论的界限问题,刘承华教授指出,艺术学理论的外部与美学、文艺学有着诸多关系,内部与门类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艺术,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不必过分担心二者的区别,研究深入后,艺术学理论自然会与美学脱离并产生区别。但是内部的区别则十分棘手,尤其是艺术史的撰写,怎样与门类艺术史区分,是目前的难点,门类艺术有具体的研究对象,但艺术史以什么为研究对象,是否以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或是宏观认识,这些都是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彤教授提出,门类艺术的研究对象极为明确,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西方的“ART”具有明确的指称,但中国的“艺术”概念则是抽象的概念,并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艺术概念的界定也是不同的。因此,艺术学理论究竟以什么为研究对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立是自下而上的,寻求“艺术一般”的性本质与规律,这是学科建立的依据。但是,“艺术一般”是否真正存在,是否会陷入“唯本质论”的误区,片面强调“本质决定现象”,以理想代替现实?因此,艺术学理论应该分析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历史维度中的艺术,而不是研究所谓的被抽象出来的“一般”,进行虚拟的研究。 (撰稿:张婷婷、青言,摄影:栗小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