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5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我校共有5项课题获批立项,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二。
序号 | 批准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负责人 | 学院 |
1 | 25BA029 | 20世纪“新艺术史”范式的文化转向与中国化路径研究 | 一般 | 戴丹 | 美术与书法学院 |
2 | 25BF113 | 北美藏明清时期宝卷插图谱系研究 | 一般 | 孙超 | 人文与博物馆学院(艺术研究院) |
3 | 25BG152 | 数字中国背景下参数化技术驱动环境设计创新研究 | 一般 | 詹和平 | 设计学院 |
4 | 25BH194 | 数智时代文人艺术审美范式变革与当代叙事 | 一般 | 管宁 | 文化产业学院 |
5 | 25CE227 | 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研究 | 青年 | 邱宇 | 舞蹈学院 |
戴丹老师的项目《20世纪“新艺术史”范式的文化转向与中国化路径研究》旨在探讨艺术史学科在20世纪中期所经历的重要范式转向。新艺术史突破了传统艺术史以风格鉴定与形式分析等为主的研究路径,转而强调艺术与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了学科的跨学科与多元化发展。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英美学界的艺术史学史,结合中国艺术史的实践经验,提出适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化”阐释路径。项目力图在世界艺术史多元化书写中,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话语,为学科创新发展与文化传播提供新的理论支点。
孙超老师的项目《北美藏明清时期宝卷插图谱系研究》依托南京艺术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艺术史论”平台申报,基于负责人于哈佛大学公派访学期间对北美藏中国明清宝卷插图的系统调查,旨在补充该领域海外视觉材料研究的不足。项目以北美藏宝卷插图为核心,构建其图像生成、艺术特征、文图互动及跨文化传播的多维谱系。借助南艺跨学科协同优势,推动宝卷这一“冷门绝学”的当代转化与数字化保护,促进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的回归与传播。
詹和平老师的项目《数字中国背景下参数化技术驱动环境设计创新研究》依托环境设计与数字化设计的学科交叉基础,聚焦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项目通过梳理国内外参数化设计的发展脉络,结合团队的研究积累,构建涵盖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应用创新的研究体系。研究旨在突破现有偏重技术理性的局限,强调人文精神与科技融合,探索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多元应用场景,为环境设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推动我国人居环境的智慧化与可持续发展。
管宁老师的项目《数智时代文人艺术审美范式变革与当代叙事》旨在探讨文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与表征,如何实现在数智时代审美范式变革、创新当代表达,是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课题。本项目以梳理古代文人艺术审美范式流变为基础,通过考察现代性视角下文人艺术审美范式变革;技术、主体性视角下的数智赋能文人艺术审美当代表达,发掘数智时代文人艺术审美的当代价值,为重塑文人艺术审美提供策略建议。
邱宇老师的项目《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研究》以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地理学为核心方法论,融合多学科交叉视角,通过现状梳理、实践分析、理论建构与对策探讨等研究路径,致力于构建对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机制与文化表达的体系化、深层次学理阐释。该研究不仅旨在开辟舞剧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更着力于重塑区域舞剧的文化认同路径,深化“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在舞剧艺术中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十四五”期间,我校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中保持稳步向好态势,这是学校长期深耕科研创新、重视学术梯队建设的成果,也体现了南艺教师团队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前沿的研究视野。未来,校科研处将进一步提高有组织科研水平,强化全流程精细化指导和服务,通过邀请资深专家进行辅导、组织选题论证会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努力为我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贡献更多优质成果。
据悉,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共立项285项,其中重点项目26项、一般项目177项、青年项目44项、西部项目38项。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