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突破!我校在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喜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3-03-27浏览次数:2330

日前,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结果(苏政发〔202321号),我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二等奖获奖数均创我校历史性最好成绩

本届省社科评奖,全省共计340个社科单位申报3401项成果,较上一届2989项申报成果,增长了14%。面对激烈的竞争,我校推荐申报的成果中8项成果获奖,较上届增长25%。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立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规格最高的政府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对彰显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倡导以创新思维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包括省哲社奖在内的高级别社科奖项的培育与申报是我校科研重点工作之一,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科研处及相关学院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优秀成果培育工作,按照工作流程和上级要求,及时组织申报,开展了成果梳理、申报动员、专家辅导、预先申报、材料审核、规范装订等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紧扣重点、精心打磨,不断提高申报成果质量扎扎实实为教师冲击高层次科研奖项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为鼓励我校教师做精品研究,集中精力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科研处将协同各二级学院在学科融合、科研扶持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社科研究成果质量稳步提升,为我校社科成果与高级别获奖之间的良性循环打下坚实基础,推动我校高质量成果和高级别奖项实现可持续化产出。

 

我校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作者

获奖等级

1

渐江研究

著作

吕少卿

一等奖

2

当代美国电视剧新势力:类型创作下的创剧人研究

著作

尤达

一等奖

3

江南地区传统工艺与文创设计

著作

张凌浩

二等奖

4

无锡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李向民

二等奖

5

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

著作

费泳

二等奖

6

旗袍艺术:多维文化视域下的近代旗袍及面料研究(上、下)

著作

龚建培

二等奖

7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一种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考察

著作

汪黎黎

二等奖

8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重构

著作

陈琰

三等奖

 

一等奖:

获得者:吕少卿 教授

 

 

获奖成果:渐江研究

 

《渐江研究》钩沉史料,运用艺术社会学、文献学等方法展开讨论,布局宏阔,逻辑严谨,结论科学客观,学术规范。尤其对渐江抗清及遗民问题,结合前人对遗民、逸民“废兴之际”“仕与不仕”的界定,进而提出“遗民和逸民在某种程度上有交集,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重合的地方,从一定的角度看,遗民也可以归为逸民,但逸民却不能统以遗民称之”,并对渐江身为“遗民”的心态变化与转置进行了讨论,学界评论立论殊为公允且能发人之所未发。


获得者:尤  副教授

 

获奖成果:当代美国电视剧新势力:类型创作下的创剧人研究

 

著作专注于美剧创作主体的研究,即探索创剧人的个人风格。有鉴于创剧人以擅长的剧作类型为经,以自身的人生境遇为纬,既秉持以商业为导向的世俗现代性,又流露出极具作者化表征的审美现代性,专著以14位最具代表的创剧人为透视焦点,在多元类型作品中探究其艺术追求,从不同人生走向里勾勒其自我表现,以此诠释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该研究呈现出前沿性、创新性视野,不仅从全新视角审视美剧,更为国产剧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二等奖:

获得者:张凌浩 教授

 

 

获奖成果:江南地区传统工艺与文创设计

 

 

该书关注江南工艺与文创设计的有机融合,厚植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系统梳理江南地区传统工艺脉络,并结合江浙地区典型传统工艺(紫砂、陶瓷、玉雕等),着重探讨传统工艺的现状与复兴、当代设计教育理念介入其人才培养、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以及当代语境下传统工艺融入生活美学等主要内容。重点指出:传统手工艺的文创设计应具有传承创新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设计思维介入江南地区传统工艺与文创设计是创新设计中的关键动力;创新传统工艺高端人才知识方法体系、培养体系是推动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机制。该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推动江南地区文创产业的创生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获得者:李向民 教授

  

 

获奖成果:研究报告

   

根据省领导指示,调研论证建设无锡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可行性、目标、路径和相关配套政策。课题组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和中宣部电影事业发展重大部署,系统梳理研究相关数据,深入调研相关部门、园区等,实地考察上海、浙江等地电影产业。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目标,创新性提出构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路径与措施。报告得到省委宣传部和中宣部的认可,现已正式组织实施。

 

获得者:费    教授

 

 

获奖成果: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

 

对于中国佛教艺术与域外关系的研究,人们大多关注来自印度的影响,少有研究中国佛教造像的对外输出。以往由于佛教实物的缺乏,无法验证古文献记载中六朝佛教文明的辉煌,导致对朝鲜半岛、日本早期佛像来源的认识,多注重北朝的影响。基于近年考古新发现,本书对中国与海东地区佛教造像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东晋、南朝的佛像样式特征,及其对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日本飞鸟白凤时期造像的影响和传播路径,确立六朝在东亚佛教艺术中的先进地位。


获得者:龚建培  教授

 

获奖成果:旗袍艺术:多维文化视域下的近代旗袍及面料研究(上、下)

 

此著作分为上、下两篇, 在近代旗袍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命题,构建了近代旗袍史研究的新范式。上篇对旗袍的概念、历史起源等进行了学理的考释、界定,并通过技术与品种、观念与表达、生活影像与时尚叙事等章节,论述了旗袍及面料与社会时尚、消费模式、技术发展、海派文化之间的关系。下篇运用“图像证史”与“图像即史”的观念,解读、阐释了实物及图像背后隐匿的历史情境、生活方式、意思形态、观念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获得者汪黎黎  教授

 

获奖成果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一种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考察

 

该书基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借鉴媒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分别从生产地理、空间、时间、地方等维度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认为这是对上海——这座背负暧昧历史身份、指向中国未来、飘浮在全球化前沿的城市发起的种种“想象的地理”,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面相,又有各自不同的“地图”,本书旨在探寻其背后潜藏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意义,揭示“上海”想象和全球化语境及都市变革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三等奖

获得者:陈    教授

获奖成果: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重构


 

该书以观看范式的媒介化演进为线索,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类观看范式的嬗变以及其内在逻辑,就观看范式、媒介演进和新媒体环境三者之间所存在的事实关联和理论作了一定的整理和分析。该书主要通过考察媒介技术的演进导致观看范式的性质和特征的一系列变化,研究观看行为是如何从自然属性一步步过渡到机械属性的。通过总结新的观看范式呈现出的种种规律,研究这个大的变革下了人们观看方式和感知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