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校3个课题获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发布时间:2023-06-19浏览次数:1627

日前,江苏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公布2022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获批立项课题名单,我校3个课题获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立项。

   

     

序号

课题名称

主持人

类别

1

基于CASE模式的中小学美育教育研究

 荃、许 

重点项目

2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

张卫军、嵇凤云

重点项目

3

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

杨勇兵、吴 烨

重点项目


我校科研处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本次课题的申报工作,全程有规划、有目标、有策略、有统筹,申报过程中严把课题质量关,组织专家进行遴选推荐,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或建议,有效提升了申报的质量和水平。

重点项目:

1、基于CASE模式的中小学美育教育研究,项目主持人:刘荃、许波 ;


 

主要观点:中小学生与成年人不同,并不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与移情能力,因此其美育教育不能只依靠封装式的课堂知识传授,也无法通过单一艺术类型的欣赏便能全面提高其审美能力,尤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对审美情感的获得缺乏必要的途径。本课题组提出的CASE模式一方面关照到了文化、艺术、社会与教育这四个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维度,一方面强调了美育教育的项目式特征,即通过对相关美育内容的知识性获得、开放观察与具身体验,以及创造思维与艺术表达,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审美体验与主体自觉。“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更是中小学进行美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创新之处:以中国经典教育观念为基础:传统美育与德育教育,往往以西方教育理论为指导,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语境,如对于青少年人格心理的过度重视,使青少年缺少社会化、集体性的道德认知和审美情感。以CASE模式为核心:中国义务教育正面临着巨大转型,长期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方式使中小学生封装在学校空间内,对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少实际的具身体验,对于社会和群体情感缺乏必要共情,表现出自私、狭隘、偏激的亚文化审美特征,通过开放式的具身体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以及综合性的知识关联,可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要求下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2、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项目主持人:张卫军、嵇凤云 ;

 



主要观点: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把分属多个部门的职能,统筹到一个主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上来。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教育教学、艺术创作、学生管理、服务社会等一系列工作。强调“专业+思政”融合模式。把专业能力涵养与思想道德觉悟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育人手段,把单核思政和单核树人变成多元多向思政和树人同步发展,切实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强调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立德与树人同步同向而行,同时通过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让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构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有效统一的体系和机制,让培育机制更加健全、培育方式更有章法、培育举措更加有力,培育效果更加明显。

创新之处:学术思想上,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和基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一直以来,立德树人在高校都由分属不同的部门来实施,彼此的交集并不多,甚至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而本课题探索的是让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时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长期以来教育与教学的相互扯皮,同时也能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丰富立德树人的主体和完成的手段,形成立德与树人的有效融合。学术观点上,本课题主要从探索思政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展开。在加强思政教育时,强调“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的创建。在发展思政课程时,探索用专业的素养来展示思政的力量,把专业能力培养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考核考评的重要载体,在立德中树人。而在发展课程思政时,探索用思政的力量来引领专业的创作与实践。在专业能力培养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树人中立德。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证研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辅导员育人、管理教辅人员协助育人融合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之中。探索适合不同高校类型、不同学科特点的立德树人综合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水平,用理论探索指导实践,用实践经验丰富完善理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机制。这也是本课题最终的研究价值所在。

1、 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杨勇兵、吴烨;

 


  主要观点: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比其他院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专业划分,以及更具个性化的教学对象,因此,必须要从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通常,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炼、教学方法选择与优化、保障与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被认为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实践路径。但是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课程思政的推进却不尽如人意。应该更为开放的广阔的视野来考察课程思政建设,重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院校中新兴的但却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艺术类专业,相比传统的艺术专业,具有应用性和技术性强、思政元素融入难度大等特点,通过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可以为考察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一般规律提供有益的启示。

  创新之处: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对于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研究不敢妄言有多少创新,只是尝试以课程思政开展现状的实证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个案研究,从新的角度对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为课程思政建设贡献绵薄之力。